通知

“湘江守望”

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 刘 剑   发布时间:2016年03月10日   点击:

“湘江守望”

守望湘江母亲河,是地方政府分内之责。但是,要确保《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》的全面完成,初步匡算需要投入资金100亿元以上,这对石峰区来说,是一个躲不开、绕不过、拖不起但又切切实实背不动的任务……

为了破解这个难题,睿智的石峰人,想到了用市场化运作的手段来破题开局。株洲循环经济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,于2008年应运而生。石峰人决心,要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,在清水塘风生水起,化腐朽为神奇,真正在清水塘实现环境保护的“循环”,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“循环”,最终实现生产、生活、生态的“三生协调”。

株洲循环集团没有辜负人民的重托,破题开局的“三幕大戏”唱得艰辛,但又一个比一个精彩纷呈。

第一幕戏叫做“从无到有”。集团负责人陈红云笑着告诉笔者,成立之初的公司是一个典型的“三无企业”——“账上无资金、融资无经验、银行无信誉”。公司拿着环境污染治理项目资料,一家家银行去做项目介绍,但是都因为抵押物和信誉度不足而无功而返。最后公司在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贷款上找到了突破口。为了争取支持,石峰区主要领导多次在银行算经济账、算环保账,最终与农发行达成了共识。2011年,在满足了政策性贷款各项条件后,以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申请到了政策性贷款3.4亿元。贷款的来之不易,让循环集团倍加珍惜每一分钱的用途,他们恨不得“一分钱掰成三分钱”,用一连串的“组合拳”和“时间差”,解决了清水塘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启动资金难题,也解决了公司后续融资需要的抵押物与信誉度的难题。

第二幕戏叫做“四两拨千斤”。资金跟着市场走,市场跟着政策走,这是循环集团在实际工作中得出的结论。为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,清水塘在进入了“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”后,又申请到了“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试点”的资格,政策效应的叠加,让清水塘的蓄势显得格外耀眼,资本市场纷纷循声而来。循环集团多管齐下,通过尝试信用贷款、抵押贷款、保证贷款、补充流动性资金贷款等方式,先后从银行融资共24笔,54.3792亿元,资金的流动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障,先后满足了废渣综合治理、大湖综合治理、霞湾港综合治理及铜塘湾一、二期,霞湾安置小区等16个项目的资金投入。2012年,集团就清水塘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向世界银行申请1.5亿美金环境治理长期贷款,世界银行高级官员多次来株洲实地查访,为清水塘污染治理的环保效应和公益性,为循环公司做环境治理项目的责任心和诚意打动,多次表示,世界银行支持清水塘的环境综合整治,环保效益大于经济效益,完全符合世界银行的开办宗旨,他们愿意以更优惠条件参与到清水塘的环保变迁上来。

第三幕戏叫做“小资本撬动大课题”。参与到资本运作中,一直是循环集团追求的目标。2014年以来,循环集团瞄准资本市场直接融资,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和增资增信,注册资本增加到了6亿元,公司主体信用评级也达到了AA级,并且完成了在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的注册,成为交易商协会的特别会员,这意味着公司获得了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中期票据、短期融资票据、项目收益票据等进行债务融资工具的资格,构建了参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整体框架。截至目前,循环集团完成了公开发行14亿元企业专项债的工作并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批;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的非公开发行了12亿元公司债券,完成了在资产市场的首次亮相;开展的PPN、中票、项目收益票据、私募和产业基金等债务融资得到市场认可,其中,PPN和公司债券正在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和上交所审批,同时,项目收益票据农历年后将上报,融资总额度80亿元。

创新融资模式、提升融资功能、扩大融资规模,株洲循环集团正在朝着让“清水塘水更清”的目标风生水起、砥砺前行。他将着力推进经营模式的改变,强化融资风险的管控,实施稳健的投资理念,确保在清水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“循环”!  

(刘 剑)